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讲座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30 13:00:14
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讲座的心得体会[此文共5366字]

把握内涵准确定位 打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新境界

高陵镇中心小学史国盛

暑假校长培训班上,我聆听了专家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讲座,受益匪浅。全力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认为,“和谐”是一种境界,昭示着关系的融洽;“高效”是一种速度,意味着目标的实现;和谐高效是一种至高的课堂生活境界。“思维”是一种活力,代表了课堂的成色;“对话”是一种建构,展现出课堂的姿态;思维对话并不是单一的思维主体的交换,而是智慧的双向流动和生发。我们在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时,仍然坚持课堂是主阵地,努力追求和谐高效型课堂教学模式。如今,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已经成为我们课堂建设的一大亮点。

一、“四还”营造和谐课堂

1、真正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启发、点拨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我们原则上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把这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获得进步。为此我们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四点:第一,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第二,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讨论题,让学生思考,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思考方向,而不是直接轻易告诉学生答案。第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在每次合作讨论后的全班汇报之前,教师都要给学生一部分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给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时间,然后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这样做效果非常好。第四,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谈论的空间,学生经过讨论、探究,最后回答出问题。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很多时候,少讲,效果会更好。

2、真正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

把属于学生的课堂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随便发言,交流意见,最终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必非要固定在座位上,根据学习需要可以变动方向和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和活动,教师则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一是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二是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三是给学生自己动手的空间;四是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实践证明,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进“生成”。如在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教拼音gua和hua,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这样发音的词。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西瓜、甜瓜、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苦瓜……忽然,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站起来大声地说:“傻瓜”,顿时全班学生的目光指向老师,想看看老师有什么反应。这时教师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瓜还真多,你们的瓜都能吃,可他的瓜跟你们的不一样,这个‘傻瓜’不能吃”。有了这个“傻瓜”的出现,孩子们更大胆了,一口气说出了桃花、杏花、梨花、梅花、菊花、荷花、玫瑰花等很多花。这时教师又笑着问:“你们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花呢?”“烟花、火花、浪花、雪花……”。实践证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空间,我们就能聆听到孩子们思维跳动的乐章,我们就能在课堂上发现成长的快乐。

3、真正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特别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应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不要批评,而是根据他错误的性质适当引导,帮助其分析和纠正;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宜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多种手段,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第二,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让学生明白提问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还可以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争提有价值问题”和“争当提问大王”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提问习惯。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亲自实践,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知道处处有问题,事事皆学问,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找问题的好习惯。

4、真正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等对其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评价,既重视评价教学的材料,引导学生审视客观实际,审视纷繁复杂的信息,又重视学生评价自我,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判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上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还是完成各种作业,学生首先都要自己做出评价,然后请其他同学当“裁判”,对自己的评价进行“再次评价”。比如:针对学生的一次作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评评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然后再组织全班学生当裁判,一起来点评一篇文章,我们还可以模仿奥斯卡颁奖仪式,特设一些奖项,比如“最佳语言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开头奖”、“最佳结尾奖”、“最佳进步奖”、“最佳书写奖”、“最佳描写奖”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逐步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式,不但有极强的鼓励性,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七抓”打造高效课堂

1、狠抓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我们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并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消除了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目标实现的问题。

2、狠抓多项内容的校本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而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我们重点进行了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

3、狠抓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这一环节。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4、狠抓课堂提问的研究与设计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着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狠抓课堂节奏的把握与管理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着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要求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尽量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并尝试“教与评”。

6、狠抓小组互助学习制度的建立

实践证明,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一来就最大限度地面向了全体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7、狠抓作业分层布置制度的完善

我们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作业,而布置启发性、思考性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而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的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的作业,而布置实践性、研究性的作业”。而且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切实避免进入了“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这样一来就给每个学生留有了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

  三、“六替”创建思维对话课堂

1、用“开放”代替“封闭”

首先我们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不把书本当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既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又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其次我们做到了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包含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等多方面内容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我们做到了学习时空的开放。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现象的出现。课堂不局限在教室内,让学生多多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2、用“问号”代替“句号”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往往就有了思维的动力和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发现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小学生开始,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导致,入学时像个问号的孩子们,毕业时却个个变成了句号。问号变成句号,致使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课似乎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我们鼓励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例如教师讲授《千克的认识》一课的末了,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号来结束课程,看看下面这道兴趣拓展题:“牛大叔开了一家米店,店里却没有秤,只有一只小桶和一只大桶可以用来量米。小桶装满米,米重3千克;大桶装满米,米重5千克。小狗要买1千克米,它能不能买到?有什么办法呢?”一个小小的问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把学习的氛围延伸到课外,从而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然后再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中的大课堂,这样一来活泼的“问号”们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从而使沉闷“句号”重新长出装满问题的大脑袋。

3、用“生成”代替“预设”

预设是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认为,如果老师一味地怕“节外生枝”,总是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从而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有位数学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了“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8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16条腿”的儿歌并让学生继续编,同学们兴趣盎然,编得津津有味。教师说:如果是全世界的青蛙呢?你能用什么简便地方法概括出儿歌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用字母表示出数量关系,这时从教室中传来一个声音:“老师,如果有一只青蛙缺了一条腿呢?”这一问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只好说:“我们假设所有的青蛙都是健全的……”其实,学生的这个问题虽然带有孩子的调皮特性,却不失一个很好的资源。假如教师“顺水推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又应该如何表示呢?”这样一来自然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借此拓展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同时还能避免生硬“规定”的“尴尬”,还将课堂推向一个活泼与智慧相融的精彩天地。

4、用“鼓励”代替“命令”

有人曾在学校中随机抽取了100名老师,问:“你热爱学生吗?”结果90%以上的老师回答“是”。再随机询问了这100名老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90%的学生回答“否”。这一“是”一“否”虽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但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命令”太多,“鼓励”太少;机械命令太多,人文关怀太少。老师的职责说到底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就不能总要求学生一切适应教者的喜好。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点功利性的指责,多点人文性的引导,把学生切实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尽量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之灯长明。

5、用“包容”代替“苛求”

我们发现,要使学生变得智慧起来,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因为学生只有在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下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才能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苛刻”的课堂常规较多,诸如“身板要挺直”、“两手要放平”等等。“刻板”必导致“僵化”,所以我们的课堂尽量避免一些“苛求”性的课堂常规,多一些“包容”性的尊重与理解。我们不刻意要求学生们的坐姿,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即可。允许学生有话就说,不必一定是“要发言先举手”。可以“插嘴”,如果“插嘴”“插”得准、“插”得巧,我们还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而对于上讲台表演,我们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谁愿意谁就上,谁先做好谁就先上,允许回头修改,允许相互更正,总之尽量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6、用“对话”代替“提问”

我们认为,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以及互动的关系。“提问”意味着“主导”,“对话”则意味着“合作”;“提问”意味着“单向”,“对话”则意味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指导者的架子,改变“提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样,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相互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和谐的“交流”;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

总而言之,创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模式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解放学生,开放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其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实现了共同发展、整体提高的最终目标。

《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讲座的心得体会[此文共536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