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形势与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学科建设发展为重点工作目标,通过推进高水平科研项目与成果申报,开拓与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创新机制体制建设,努力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质量,并以社会服务丰富学科建设为内涵,探索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初见成效。
(一)“十三五” 取得成绩
在科研成果方面,“十三五”期间我校科研发展较为稳定,在维持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寻求突破。获批国家级项目*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达到*项。 “十三五”期间,我校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篇,发表三大检(SCI、EI、CSSCI)论文*篇,出版学术著作*部,专利*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
在学科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引导和支持具备明显优势的学科按照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开展学科建设。其中,*****个二级学科顺利通过省级重点学科中期考核,同时新增*个校级重点学科。
在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面, 2010年我校与*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协议。“十三五”期间,我校与*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人,主要学科为生物学、管理学、教育学三个方向。出台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资助办法(暂行)》、《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量核算办法(暂行)》等政策文件。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十三五”期间科研处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学校签署产学研合作机构*家,其中学术机构*家,行业机构和企业*家,地方政府*家。学校成功加入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被认定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并入选教育部规建中心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名单。
在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三五”期间,成立了*个省校共建研究院,获批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增加*个;增加*个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增加郑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个,并成立了高校社科联和高校科学技术协会,为凝聚学科方向、聚集优质人才,学校陆续建立了*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二)发展中的不足
学科建设离不开优秀的科研团队,但在团队建设方面缺乏具有研究能力强、站位准确地冲击国家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领军人才,难以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团队;甚至部分学科由于师资力量和研究条件所限,有能力承担省级以上基金项目的人员亟需补充,科研团队总体实力有待提高。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一级学科内部存在二级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点未能充分显现。其次,由于学校本科教育历史短,学科建设的经验欠缺,历史资源优势不够明显,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迟缓,有待进一步加快推进完善;;第三,学科队伍建设还有欠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够,学术骨干不足;第四,研究能力提升方面,在重大项目申报、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学生培养质量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第五,研究平台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经近年来加大了平台建设力度,但仍滞后于学科发展需求;第六,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国际合作能力不高,国际学术界声音较小,总体研究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在社会服务方面,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对学校融入社会,发展社会服务活动的认识不一致;融入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能力不足;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人才智力和学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的支持措施不多,对社会服务业绩缺少合理的评价认可;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形不成合力,难以形成社会服务的品牌;学校和社会之间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
二、“十四五”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有关讲话精神,以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力,为学校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做好扎实准备,为学校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思路
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以拔尖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推进“重点方向-学科平台-重大项目-创新团队”一体化建设。扶优扶特,扶需扶新,坚持基础研究先导、技术与产业开发并重,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推动若干学科及方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或前列。同时,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龙头,加快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在教育学原理、现当代文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三) 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快速增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整体水平与社会服务综合能力,科研发展与社会服务实现同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明显增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对教学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大幅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科研与服务水平在同类院校中的位置进一步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