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报告三[此文共13970字]](https://img.hxli.com/upload/7269.jpg)
第一篇:暑期实践报告范文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将近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道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些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哲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想事情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客观事物,要实现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今的大学生,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参加社会实践更显得重要,实践的能力强弱,决定着日后工作的好坏。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早退,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经过近一个月在和平县地产交易中心的实习、工作,我基本上掌握了地产交易中介服务;接受单位、个人委托办理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证、协议转让、代办土地使用权变质、登记发证等手续;提供地产市场的信息及有法律、法规的咨询服务。
一、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有关程序:
1、在拍卖会30日前发布拍卖公告。
2、拍卖公告内容:出证人的名称和地址;出证实地位置、现状、面积、使用年期、用途规划设计要求;争实人的资格要求及申请取得争买资格的办法、索取拍卖文件的时间、地点及方式,看样时间;拍卖地点、期限、争价方式等;确定争得人的标准和方法,争得人证金;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
3、拍卖会程序:主持人点算争买人;主持人介绍拍卖实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期、规划要求和其他有关事项;主持人宣布起时价和增价幅度;主持人报出起时价;争买人举牌应价或报价;主持人确认该应价后继续定价;主持人连续三次宣布同一应价而没有再应价的,主持人落槌表示拍卖成立;主持人宣布最高应价者为争得人。
4、签订成立确认书。
二、公开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有关程序:
1、挂牌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2、挂牌程序:在挂牌公告规定的挂牌起始日,出让人将挂牌实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期、规划要求起始价。
3、挂牌期限届满,按照法律规定确定是否成交。
4、签订成立确认书。
河源市和平县合水镇府座落珊坪曲双段1080m2土地,挂牌成交价768000元;和平县青州供销社1923.4m2,挂牌成交价201417元。
三、土地转让办证有关材料:
1、要有土地使用证原件。
2、要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书、转让登记表。
3、土地登记申请书及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
4、转让方申请报告。
5、转让协议书。
6、转受让方身份证复印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以后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很大帮助,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与人文明友好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个月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在校大学生,面临踏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总结我的这次暑假社会实践,虽然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但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有用的社会实践,使我真正从课本走到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
第二篇:周家村一问三答 --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
周家村一问三答--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为了全面学习贯彻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2014年7月22日至7月27日,以将科学技术带下乡为宗旨,我作为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的成员之一,跟随服务队在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周家村的实地学习和调查,我深深得为中国农村的重大改革感到吃惊,原以为中国的农村就是破窑洞,烂瓦房,整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男娃娃下田中地,女娃娃在家干家务……然而,周家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们现代化的思想让我的观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不得不由衷的敬佩周家村的支书周云善等一批强干的领导班子,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才能够真真正正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我认为这里面的深层含义尤为值得推广。此次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周家村的父老乡亲和那些天真好学的孩子们的形象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自始至终都有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游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周家村的村落如此整洁有序,乡亲们安居乐业,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密切注视着我在周家村所能见到的和听到的一切。我想只要留心,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首先,有句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周家村的领导班子是我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性人物。在下乡之前,我就在《周家村三问》中看到这样的故事:这一天,镇上的会开得很紧张,直至中午12点半才结束。镇驻地的一家酒店早已为来开会的村干部准备好了酒菜。不一会儿,别的村干部就开始碰杯抱盏了。这天周家村前来参加会的有支书周云善和妇女主任秦爱香。赶回家吃饭太晚了,天又下起大雨。他们决定吃了午饭再回村。于是,便找个简单的饭桌,要了4个馒头两碗汤。好简单的一顿饭!饭店老板一打听是两个村干部很是纳闷:也许是这个村子没有钱?这个老板错了,周家村虽然没有企业,可每年上缴的土地承包费足有15万元。这可是群众的血汗钱,说什么也得省着花。村干部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外出为村民们联系业务总是挑最便宜的住,吃的也是粗茶淡饭,正是靠干部长年累月的节省,他们在没跟群众集资一分钱的情况下,投资一百多万元建立了村两委办公室、会议室、计划生育活动室、青年活动室等,投资24万元为烟农建了烤烟房,投资30多万元建起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投资20多万元沿街修了水渠。村民们高兴的说:俺村这些年这么大的建设的投资,都是村干部从嘴边省的。看到这里,周家村领导的光辉形象就在我脑海里树立了起来。在村干部投资建设的会议室里,我们访问了周家村领导班子的领头羊--周云善。周支书是一个朴素得再也不能朴素的人,我注意到他身上穿的t恤还是参加青岛市的一次高科技博览会所赠的赠品。我有一种感觉,不穿西装打领带的领导才称的上是好领导,周支书的确是这样一位好领导。我们整个谈话都是在一种极为亲切自然中进行的,周 ……此处隐藏9622个字……长肉牛的养殖。“环江菜牛”(一种当地黄牛培育出的肉牛)肉质鲜嫩,味道甜美,不仅在桂西北一带名声响亮,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人们好评。
4.民居: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小楼式样,小楼内外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小楼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堪称中国南方
民居中的杰作。毛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民居多采用石料建造。小楼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甚至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但是随着外界浪潮的冲击,随着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家盖起了砖房,这样的民居正在减少,只有在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才能看到。
5.节日: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庆典比较多,形式多样。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数分龙节。 分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完全是靠天吃饭。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天,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称为分龙节。
祭神有庙祭和家祭。庙祭两天,第一天,人们汇于庙前观看身着法衣、头戴面具的巫师跳神演唱。次日,人们又围于庙前,观看祭神仪式。第三天,即分龙日,各家各户举行家祭家宴。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鸡宰鸭,制作五色糯米饭、粉蒸肉等佳肴,用于祭祖和祭家神等。他们还用各色糯饭捏成小团团,插在竹枝上,表示硕果累累,预祝丰收。供奉祖先诸神之后,即请亲友赴宴,共度节日。青年男女则相邀于水边、山上山下阴凉处,对歌游戏。
新中国成立至今,分龙节的庙祭已经逐步废除,家祭家宴亦逐渐简化。我有幸见到了已经有些破败的庙,称为庙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庙,或许更应该说是小型的神殿,因为庙里没有和尚,供奉的也并不是如来、观世音之类佛教的人物,但庙里那究竟是什么神我也弄不清楚,只看到庙里香火还是不断的。
此外,受汉族影响,毛南族也过端午节。端午节这天,人们上山采草药,用采来的菖蒲、千里光等草药熬水沐浴,还将菖蒲打结悬挂在家门口辟邪。此外,这天人们还用当地特有的一种山藤研磨混着米研磨后制成一种糍粑食用。山藤的清香和着糍粑的细嫩,十分可口。
6.宗教信仰:毛南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很难一一考证,但其中典型的是动植物崇拜。
植物崇拜。每个村子都供奉着一棵大树,称为“坛木”(毛南语发音),是护村树,守护村庄的风水,在村民心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谁都不能伤害它。每个村子都将一种当地人称为长升草的植物奉为神草,借助它镇魔驱邪。妇女背小孩远行,要取它一两张叶子打个结,插在背上,回到家才取下来。家里有人生病,在门口就斜放一根木柱或扁担,系上“神草”,示意外人。
动物崇拜。原始意识一直使毛南人把牛、猪等牲畜及鸡、鸟禽兽之类当作灵物。刚买回来的猪仔,要经过“烙棋”(燃火烤熏猪笼、猪栏)的洗礼。屠宰猪、牛等牲畜,主人要进行“叫魂”,求得牲畜原谅,以防牲畜的魂灵报复。值得一提的是毛南人对蛇,尤其是有一定年岁的大蛇也比较敬畏,称其为“小龙”,遇上了不会轻易伤害它。但现在一些年轻人打破了这种习俗,他们偷偷捕蛇出售到餐馆——固然是因为科技打破了迷信的大门,原始的信仰已经不能让他们信服,但更多的是因为有利可图。有利可图让他们置法纪于不顾(当然,有的人的确不知道出售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而监管人员对他们也大都从宽处理,这便让一些人钻了漏洞。
据当地老人介绍,毛南族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 “道士”他们专为过世的老人“打斋超度”。 “鬼师”是梅山派的道教徒,他们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他们大多只能卜卦、择日、看风水等。“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为毛南语)两种。
毛南族信仰的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也有人说是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王母)、观世音等,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等。蒙官是一种恶
神,过去人们生病都认为是它在作崇,须用小猪和鸡鸭作祭品。莫六官被认为是保护地方的善神,因此,人们在结婚和“还愿”时须请莫六官。李广将军被认为是护卫人畜平安的村神,每年除夕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传说这天鬼门大开,小孩极易出事)时,家家户户都用猪肉或鸡、鸭酒饭供奉,为小孩“招魂”。
随着科技的普及,人们正渐渐淡忘这些宗教,有时候残留的只是一些古老的仪式。我想,这是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古老信仰失落的过程。现代文明冲击着大山深处,科技与宗教迸发着冲突,毛南人在十字路口徘徊。科技取代原始的崇拜成为人们的信仰,先进的外界文化深入人心,也许是激烈冲突后必然的结果,现在还不确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7.艺术:
顶卡花。毛南语“顶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顶卡花”是毛南族的传统编织工艺品。“顶卡花”直经约有2尺,帽身呈圆锥形,以金黄色细竹篾编织,帽的上沿用黑色细竹篾交织成一道花边,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黄色和黑色两种细篾交织成宽约三四寸的一道花带,花带上织出对称、工整的棱形图案。
雕刻。毛南族的能工巧匠很多,他们不仅善于石刻艺术,而且木雕的技术也很高超。他们能用整块坚硬的杂木雕出数十种神的木面具,如“雷王”木面具,满面横肉、阔嘴獠牙、眼珠瞪突、浓眉倒竖,使人一看便知道它是作恶多端、催人索命的恶神; “王母”却是樱嘴柳眉、满面含笑,雕刻的刀法十分细腻,充分表现出善神之“善”。这些木面具,饱含着工匠们大胆神奇的想象,可以称得上是颇具匠心的艺术品。
木面舞。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粗犷简朴的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有两种: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欢乐情绪。木面舞最显著的特点是配合吟唱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木面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虽说面部被遮住,但通过手、脚、腰等的舞蹈动作,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各种情感。环江县政府很重视这一毛南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在环江县的中心广场上,树立着一个巨大木面舞面具,由大块原石雕琢堆砌而成的面具威严而古拙,是毛南艺术家的心血之作。广场周围的装饰性柱子上,也雕刻着精美的面具图案。由于时间不对,我没有能看到现场的木面舞,只看到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资料。
毛南族,大山深处一个勤劳善良的美丽民族,一个古老神秘又开放的民族,正以热情的姿态迎接世人。愿更多的人能认识这朵桂西北奇葩。
最后,感谢热情的环江县政府工作人员和村民的提供的资料,感谢好客的村民的招待。
资料来源:环江县政府,下南乡村民
参考文献:《美丽的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