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思考
近日,我非常荣幸至清华经管学院参加省联社组织的金融营销与业务拓展岗位高级人才培训班。在为期一周的培训期间,身处清华校园,聆听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关于金融定位营销、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的精彩授课,在课堂学习和参观考察中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尤其是课堂中关于近两年来蓬勃兴起的互联网金融的授课,深入浅出,既有前沿的理论,又有案例的分析,让人学有所思,心有所感。下面,本人就新形势下的互联网金融谈几点学习心得:
一、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气象
近年来,互联网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互联网金融业态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在丰富金融机构类型、满足不同客户金融需求的同时,亦带来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理念转变、企业实践的新气象:
一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互联网提供了“低成本差异化的长尾市场解决方案”动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思维模式由从少数客户身上赚取高额利差转变为从海量用户上赚取微量服务利润。
二是互联网金融理念的转变。悄然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风险大的特点,是一种金融脱媒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创立的口号大多为服务小微企业和中低端客户群,以对传统金融的补充而出现。
三是互联网金融涌现的成功实践。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实践典范非蚂蚁金服所属,其通过一步步的布局余额宝、招财宝、芝麻信用、花呗、借呗、网商银行,已然成为一个综合化的财富管理及生态化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但从一个行业的周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仍探索中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农商银行的影响
挑战-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目前,农商银行是以存贷业务为主营业务、以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以便捷的移动支付结算为利器,已在存贷款领域和传统银行展开竞争,通过分流小微信贷客户、支付结算客户、存款客户,加大了农商银行吸储和放贷的难度,冲击农商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
机遇-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蓝海。当前,县级农商银行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的出现,使农商行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对客户的交易记录、交易信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破传统银行网点式服务的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客户管理碎片化的时间和碎片化资金提供了便利,实现客户流量海量接入、信用评级自动生成、贷款发放更加简约,做到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三、农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思考
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要求农商银行转变观念,用新的视角重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的重视、科技投入的力度、服务手段的创新,对农商银行实现网点转型,提高资源效率,推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农商银行应扬长避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耕目标市场,发挥竞争优势。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事业发展的高度。农商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群,具有点多面广优势,这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较大的潜力。而互联网金融可以虚拟扩大网点数量、延伸服务地域范围和服务时间,减小柜面压力。在农商银行的目标市场中,存在很多不会上网、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客户,因此农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要结合客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来推广,实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将产品延伸到县、乡、村,实现全面普及。
二是提升科技能力,增强数据支撑。顺应信息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潮流,提升科技能力,为“平台+大数据+金融”提供支撑。积极研究和探索数据分析技术和应用,把握潜在客户和存量客户的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促进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的技术升级。通过技术上的大数据解析,将客户各个侧面信息归集拼合,还原一个活生生的客户,建立起多维立体的客户有效需求与信用评估体系,实现精确定位市场、有效管控风险。
三是借鉴互联网思维,推进产品创新。在固本强基,审慎经营的基础上,转变理念,创新思路,积极打造自有互联网金融平台,尝试开发低风险的创新理财产品,推动市场转变,在市场缝隙中争取利益。充分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推出适合多样、灵活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打造一个亲民的本土互联网金融生态链。
四是提高专业素质,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业务发展的软环境。进一步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确保辖内营销人员及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对互联网产品各项功能的了解和掌握。各基层网点可选配1-2名基础好、业务精、懂电脑、善学习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负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客户体验、员工再培训,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和有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是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防控。不断的强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监控力度,积极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第一,加强对欺诈事件的防范,做好事前防范,创新安全产品技术,对风险较高的交易实行系统提示、人工识别。第二,加强内部操作风险控制,加强对参数规范的管理,明确业务条线各个流程相关经办、审核、审批人员的责任,保障业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