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创造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1 13:00:14
学习中的创造读书笔记[此文共5707字]

第一篇:学习中的创造读书笔记

学习中的创造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学习中的创造》一书,得到了不受启示。大家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充满创造力的课堂中,小组合作与师生互动成为重要的组织形式。这些班级中学生的人数都控制在30人以内,分成5——6个组,每组5——6人。每组中有组长负责,根据学习任务开展自学、探究和讨论。每个组中每位成员都有一个牌号,发言完的同学将牌号放到小组中间的一个塑料小框中,以确保讨论和发言的有序和有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各小组采取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和研讨方式,教师在每个小组中穿梭,言简意赅地参与小组成员的学习讨论,分享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充分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作充分的陈述和展示,教师则作进一步地评价和引导。

在充满创造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个性品格得到有效培养。人们对素质有一种经典的表述:“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在这几节语数课当中,教师通过一个主题或一篇课文的学习,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或规律本身,或者至少不仅仅是知识和规律,而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和揭示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学科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譬如在数学方面,问题意识、观察视角、逻辑推理、举一反三等重要数学素养得到锻炼;在语文方面,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体验感悟水平得到提高。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张扬,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人文情感得到熏陶,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从而使个性品格得到塑造。

很多年以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学习中的创造》一书,从丰富而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学习中创造力的培养方法和技巧,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第二篇:《学习中的创造》读后感

创设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地课堂气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儿童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自由、安全和愉悦的状态时,学生才能真正大胆自主地进行探索,其创造性才能够较好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态度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是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一种环境的创设,环境创设得恰到好处,就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飞跃。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和掌握新知,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时刻思考如何将学生的思维从已知引向未知,这就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当中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完善。

总之,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篇:《学习中的创造》读后感

《学习中的创造》读后感

2014-1-20 14:00:00

推荐走向创造——新课程的实践情怀。本书不但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解读,还向读者介绍了新课程改实施的一些新发现,将10年课改的历程的一些宝贵经验介绍给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从问题与问题意识——学习创造的基点,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探究中创造,积极课堂环境——学习创造的支持条件,无形与有形——多元化的创造成果,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学习中的创造等五个方面。理论概念的阐述过程中还结合一些生动的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让我感同身受,受益匪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孩子拥有创造和想像力,以适应日益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地时代。正如开篇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创造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关于学习方式变革。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习方式的变革,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落实。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反思传统学习方式的必然结果。学习方式变革,我觉得大方向上要以探究为基调。无论是发现式学习、接授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都要在探究上做文章,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化必然促使教师角色的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庆幸自己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几乎与新课程同时出炉,它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新课程将其定义为综合实践过程,这给学生的学习老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师生可以将多元丰富的学方式带到信息课上,体验、模仿、游戏、实验、任务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多种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事实己证明,信息课是孩子最喜欢的上得课之一。

问题与结症。我觉得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传统学科教学,特别是授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在信息课堂上表为缺乏主动性,“等”老师现像也非常严重。“老师接来做什么?”“出来一个对话框,我是按‘是’还是‘否’?”“老师,我找不到??”我也特别希望和孩子相处最多的学科教学老现能将探究理念的学习方式融进自己日常的教学中,从小培养孩子们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在探究中创造。

第四篇: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 读书笔记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

本书收集了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s·钱德拉塞卡教授的七篇演讲。它们都涉及到共同的问题:动机、创造和美。这些演讲大致上有两方面的内容。前4 篇主要阐述美学和动机的问题。其余冠有米尔恩、爱丁顿和史瓦西讲座的3 篇演讲,虽然其部分内容是介绍他们各自的经历,但也都间接地谈到了上述一般问题。特别是在卡尔·史瓦西讲座的演讲中,主要讨论的是广义相对论的美学基础,它是前面《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讨论的继续。

从1946 年作《科学家》的演讲到1976 年作《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的演讲,中间相隔30 年。前面已说过,这是由特殊环境形成的。科学家一般都认为,科学追求的动机或这种追求的美学基础,是不值得认真讨论的;而且对认真讨论这些问题的科学家,他们也往往持怀疑态度,认为不屑一顾。在1945 年大致上也持有这种观点。但是,当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哈钦斯却给我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在他组织的系列讲座中作有关《科学家》的演讲,他在信中解释道:这次系列讲座的目的是激发大学生的批评能力,使他们了解什么是优秀的工作,引导他们尽力把各自的工作做好。希望每位演讲人谈谈他自己从事本行工作的体验,通过阐述其特性、总结其目的以及解释其技巧,来说明各自工作的价值。开始,他不大愿意接受邀请,因为对这些问题我没有认真思考过。此外,哈钦斯邀请的其他演讲人的名单中还有赖特、勋柏格、恰卡尔、冯·诺伊曼等。 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在论莎士比亚时指出:“使莎士比亚伟大的心灵感到兴趣的,是我们这世界内的事物:因为虽然像预言、疯癫、梦魇、预感、异兆、仙女和精灵、鬼魂、妖异和魔法师等这种魔术的因素,在适当的时候也穿插在他的诗篇中,可是这些虚幻形象并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为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真实和精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西,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实。”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与之相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仅以数量来说,引用或谈到莎士比亚竟有三四百处之多。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马克思科学研究过程中从始至终的最好伴侣。他为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提供例证、模型和历史内容.提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雏形和趋势,也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论据。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理想也是不谋而合.基本一致的。

而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不解风情的朱列塔·圭恰迪尔

十分不理解贝多芬崇高的灵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贝多芬曾写下遗书。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崇高加以概括。正如他的英雄史诗般的交响曲创作,反映了那个革命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贝多芬的音乐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肯定。他的作品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直到如今也依旧使人们感到庄严、神圣和鼓舞。

最后,引用一句书中的话:也许有人会问:“科学家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呢?”哈代这样回答这个问题:“(他)给知识增添了一些东西,同时又帮助他人给知识增添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的价值与伟大的科学家们创造的价值相比,或者与那些身后留下了某种纪念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们创造的价值相比,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性质上的不同。”

第五篇:学习计划及读书笔记

学习计划

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新的学期已经到来,从现在起,我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认真学习,努力学习.所以,从现在起,我要有一份好的计划书来辅导我学习,那就是:

学习前先预习。要认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看完之后,回过头总结一下该节所讲内容。然后在脑海中列出提纲。在重点内容中划记。善于发现问题,不明白的要做上标记。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未解决的问题,留在课堂上提问及做好笔记。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做好笔记来帮助自己记住老师讲授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独立思考,跟得上老师的思维与节奏。

课堂上做的笔记要在课后及时复习,不仅要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还要复习那些仍感模糊的认识。坚持定期复习笔记和课本,并做一些相关的题目.

找一个安静的、舒适的地方学习。图书馆,安静而没有干扰。开始学习时,应该全神贯注于功课,千万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以往学习的粗心、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边写边问、不独立思考等学习恶习。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严格遵守。

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除了上课时间外,晚自习时间做完各科作业,记50个英语单词,预习下一章的数学课本,复习本章内容,做适量习题,加以巩固.背诵所有科目必背的课文.

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中外名著,加强写作,开阔视野。

上课前预习,找不懂的地方,上课时学习,解决不懂的地方,上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

认真上每一节课。集中注意力,思考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没有听懂的地方课后向老师提问,做到当天的知识当天融会贯通。

学习态度端正,认真改正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对待大小考试的成绩要有正确的认识,深刻的自省,不骄不躁。

积极参加学校和班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中学。

这就是我的学习计划书,希望我按照计划书中的去做,期末考试可以取的优异的成绩.

读书笔记

—摘自《朝花夕拾》

1.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范爱农》: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总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

3.《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4.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5.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

《学习中的创造读书笔记[此文共570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