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4-07-22 19:38:13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9396字]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笔记

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

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在作者看来,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有绝对的利或者弊。“我们若

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的制度,结果别人的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这就道明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必须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历史上的中国缺乏民主吗?钱穆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必不可少或者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科举制度来说,从汉代的“乡举里选”、“选举孝廉”起,中国的科举制度就一直在朝着“民主”的方向前进着。“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而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为了避免“世族门第”制度,唐代开始,大兴科举,开辟了中国选举真正有才之士成为国家官员的创举。宋代之后,考试越来越严格,考核越来越完善。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另一个转机——翰林院。这意味着,中国的科举不再仅仅是局限于“考试”,而是走向了人才储备、人才培植之路。中第之人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他们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更多的政治之士,静待政府只用。”尽管科举制度也存在着许多弊端,甚至在清朝时期成为了一项愚民政策,但这一切还是应当放到历史中去,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钱穆认为“这是人事腐败,并非制度本身有问题”。

钱穆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走向中央集权而社会阶层又是一天天走向平等的。从某一方面讲,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经历从四分五裂到统一集中的过程。中国的中央集权在历史上是必然的,并且应当得到正面评价。“但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多注意提防政治的改进,这是我们值得努力的第一事”。尽管中国经历了千年“封建帝国”,但是中国的社会各阶层确实在一天天走向平等

的,中国是这样一个事实:政府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社会平等。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考试得到管职,得到“坐观”的机会。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逐步走向繁密化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过程,“让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而西方政治则是走向人事化的,他们依靠选举,法治由人来决定。故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了人才束缚之路,这直接导致了其没有起色的根源。

然而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人人都希望达到长治久安。中国的历史上有太多的朝代都从刚开始的清明逐步走向了腐败,走向了覆灭。但这其中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官僚,他们都是在为了长治久安而努力,这一点是毋庸臵疑的。

关于中国的未来,钱穆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简化,使人才自由发展,这是最紧要的”。他还强调,我们不能成为西方潮流的跟随者,而是应当学会用自己的旧经验为自己打开一条出路,寻找一条属于中国的,属于这个龙的国度的正道。

“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比谁都还短浅——能说这话的只有中国人”。历史终究是客观事实,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历史总会有自己的定论。错误的人不把历史当做参照,“政治也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我们回头历史再看一看,总还不是要不得”。

第二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这些天小阅了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描绘了中国史上重要的制度,是钱穆先生在1950年代据其讲稿所整理的一系列国史制度知识。在阅读书中五讲五代的例子中,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这样的立场逐渐渗透给我。也许我们在回顾和反思中国文化的时候,凭借自己对历史如同冰山一隅的见解,误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看着本书的时候,在一段段历史、制度被分析中,我觉得钱穆先生在史上患得患失中,透露的是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在中国文化,可以说整本书都是活史记。

全本书说了中国史上五个最重要的朝代:汉、唐、宋、明、清,从这五朝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钱穆先生所认为其分析中国历代制度中有七大原因,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以及“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这两大点。前面我也已经说过,在观这部历史书里面我所学所想的是中国文化,这部制度纲要则从各个角度解析得十分透彻,字里行间展现的 ……此处隐藏4442个字……庸调)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宋代是彻底的平民化的政府。宋代最大的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是立国时就面临的巨大的国防问题。正是由于国防而产生的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项制度都不能从容、合理地制定。

另外一方面,由于五代十国,军人乱政、篡政的教训,使宋代要扬文抑武。虽被迫养了大量的兵,但宋人只想把这些兵队来抵御外患,但同时又提倡文治,重文轻武,好渐渐裁抑军人跋扈,不再重蹈唐末五代覆辙。因此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

自明代起,宰相职位不负存在,成了有卿无公的多头政府。六部、都察院合起来,并称七卿。七卿之外,还加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朝的主要问题是相权废除后,皇权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经验来全面担当起管理国家的职责。由于没有皇权专制的历史经验,制度本身又存在巨大的缺陷,使明朝的皇权专制不甚成功。皇帝不尽职,就出现皇权的代理人。宦官篡政、乱政成了必然。

明代地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省、道、府、县,地方形成了四级体系,相比汉唐的两级体系,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但弊病丛生。

清代制度几乎全部由明代承袭而来,只略作变动。但这表面上小的改动,实质上却真正完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由皇权、相权分权向皇权专制的转变。秦汉以降,皇权日重,相权日轻,直到清代皇权专制的出现。

清代,皇帝的诏书分“明发”和“庭寄”两种。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而“庭寄”则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大

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反之也然,大臣可以将奏折直接上达皇帝,而不是交到六部。这种彻底的皇权,是历代所没有的。

还有一个变化,清代内阁大学士成了名誉职位,军机处取代了明代内阁的地位。

这里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的是,钱穆先生在清代这篇中,说到清朝的任何制度几乎没一句好话,基本上讲的都是其不好的地方,但我认为清代问题众多,但是也有自己好的一方面,我们不能片面的完全否定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对这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笼统的印象和了解。我感觉随着时代的推移,每一项制度并非更趋于完善,反而有一些越来越不好。制度的确立,往往是因应当时的历史状况,结果一制定后通行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祖宗成法不可变”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而没有发生巨变,说明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还是大体适应当时的社会,皇帝并没有极端独裁,人民能维持温饱生活,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兵役制也能保持国家的大体安定,因而社会不会出现体制上的根本转变。原因还在于这套体制是有包容性、弹性和一定程度的修正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套制度也弊病丛生,可是到了清代我们依然维系着这套制度,而没有尝试着做出改变,这也是清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吧。。。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学会了一种方法,即分析政治

制度一定要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时代背景相适应,结合“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一项政治制度是否先进也要看与当时的社会是否相适应,是否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评价政治制度。

第五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以极小之篇幅,极其洗练的文笔,从极高之高度俯瞰 中国历史,以极精巧之架构,将汉、唐、宋、明、清五代之历史洪流进行梳理,显示了钱穆对中国历史深邃的思考和精到的见解。本书除去前言和最后的结论,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各成一章,总共分了五讲。之所以只讲了这五个朝代,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五个朝代。钱穆将政治分为人事和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 在本书中分析的重点是制度,但对人事也自然有所涉及。制度很复杂,不好把握,故而本书中将制度分作四个范围来讲。钱穆根据自己对于制度的理解, 选取了他认为最为重要、不可不讲的,最能见得失的四个范围:首先是政府的组织,即政府职权的分配,他认为借讲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府职权分配之演变,便可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以及其内在趋向;第二范围讲考试和选举,因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历代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第三范围讲中国历代政府的赋税和经济制度;第四范围是讲国防和兵役制度。本书的编成,便是按着汉唐宋明清的顺序,对各个朝代就这四个范围和方面来分析其制度的得失。

这四个范围的划定和抽取,极见钱先生的功力。政府职权分配,决定着政府运作的根本模式和权力分配,决定着行政运作是否合理,各项权力是否有相互制约的功用;而考试选举制度,决定了政府管理者的人员构成和人员资格,决定了什么人可以来管理政府,参与政治,决定国家的走向,更重要的是,诚如钱穆所论述的,考试制度决定了国家的主权问题,由于考试制度的作用,建立了政府和社会之的桥梁,因而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读书人组成的士人阶层中,而士人只是一个品位而非阶级,具有社会流动性,因而,整个社会都可通过读书仕途之路参与政治; 前两项可谓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政治要素,而税收和军队这两项要素, 更是西方现代政府成立的根本, 其清明、深刻和精当,真是让人叹服!

这部书,名为分析历代政治得失,其实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政治“翻案史”,他凭着对于历史深刻的把握和明晰的分析,替中国传统政治鸣冤,揭示历史的真相,不容偏激的观点将它们全盘否定、以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掉。钱先生将其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感情和准确的理解把握倾注书中,读过此书,都会对传统政治有一番新的感悟和理解,以前许多不实的、虚妄的曲解也不攻自破,更由衷地发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来。事实上,早期皇室和政府职能职权分明的时候,其实中国的政府是符合权能分立所要求的政府形态的。又如科举制度,它构建了政府和社会的桥梁,为政府培养了读书阶层来产生优秀的官员并整合整个社会的利益。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一个最终在皇权的膨胀中被打破平衡,最终趋于崩塌,使国家政治真正走向专制,另一个,则导致了士人阶层的过度膨胀和官员的冗积、政府效率的低下,造成了“管官的官多,官民的官少”的情况,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其他力量尤其是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这本书从侧面揭示和批评了现在人们看待历史的一种常见的错误的看法。要言之,我们不仅不应抹杀,更应该重视历史意见,还应该崇敬地去看待历史,并从对历史的比较中,来改进我们现在的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939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