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书报告

时间:2024-09-28 13:00:38
《白鹿原》读书报告[此文共1923字]

走向现代化之路上的尘埃:古旧坐标中的小小村落

——《白鹿原》读书报告

武汉作家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作为一本现实主义小说,《白鹿原》切入角度新奇,它并没有以宏观的视角去展现清末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相反,它将视角下移,着力于对白鹿原村里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变迁的描写,通过对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下命运浮沉的展现,以小见大地再现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反映出乱世之下平民百姓生存的不易。书中反映出的礼法宗族制度、道德规范等也引人深思。

1、宗法文化:维系白鹿原的血脉桥梁

中国的宗法制度完善于周朝。此后,宗法制度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家族统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此后的历朝历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鹿原》中以白家和鹿家为中心的故事情节,便脱胎于宗法制度,其中的宗法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1)奉行族长负责制

白鹿村中的居民以族长白嘉轩为核心,听从白嘉轩的调遣。当白狼对白鹿村产生威胁时,白嘉轩登高一呼,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赶到祠堂,修筑围墙。在应对“印章税事件”中,白嘉轩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托人上交农具,迫使县长离职,成功带领白鹿村度过了这次危机。

2)以长为尊,祖先崇拜

作为族长,白嘉轩提议修建学堂,但他并未直接动工,而是在征求了比自己大一辈的鹿子霖的父亲鹿泰恒的同意后再作打算。白鹿两家的祠堂的修建资金由两家成员捐赠,同时,两家的成员每年都会去祠堂祭拜,香火不曾断绝。

3)实行族长之位世袭制

白嘉轩打算将族长之位传给长子白孝文,奈何白孝文与田小娥纠缠,这对白嘉轩来说无法接受,于是白嘉轩又将白孝武接回,让他接任族长之位。

由此可知,宗法制度已经渗透到了白鹿村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宗法文化提倡“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在白鹿村民中划出了明确的等级界限,它规划出白鹿村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赋予了白鹿村强大的宗族凝聚力,为白鹿村平稳度过一次次的困境提供了有效保障。然而,宗法文化过度强调家庭本位和等级秩序,辛亥革命后提倡的“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无法得到有效传播,造成白鹿村与村落外世界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白鹿村落后于时代潮流,这也成为白鹿村最后归于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2、乡风民俗: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

《白鹿原》一书故事的发生地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作者在建构故事情节时加入了诸多关中地区的民俗元素。民俗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之一,在《白鹿原》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小说内容,也使小说有了更为深厚的古典气息。

1、强烈的生殖崇拜

《白鹿原》中有对“棒槌会”的描写,而举办“棒槌会”的意图在于纪念女娲。每当举办“棒槌会”之时,还未生育的人们便上山寻欢,以此来求子、求福。

2、土地崇拜与祈雨

长久以来,中国便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农作物的收成好坏直接关乎人民生计和社会经济发展,而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也被视为一种最为宝贵的财富。《白鹿原》中,白家为与鹿家交换有着白鹿祥符护佑的风水宝地,白嘉轩不惜违抗母亲的意志,用自己的二亩河床地与之交换。为应对干旱威胁,保证收成,族长白嘉轩组织“伐神取水”,人们还在龙王庙前跪伏、唱歌、跳舞祈求西海龙王的怜悯,以保证来年风调雨顺。

这些极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增强小说趣味性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思考。在今天的关中平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迫在眉睫。由于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所在,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必不可取,全面继承必然导致泥沙俱下;而文化虚无主义抹杀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样有失妥当。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正道。

3、命运浮沉:小人物奏响的时代挽歌

小人物,通常是时代变化之下的受影响最大者,而改朝换代对小人物来说无疑更是一种灾难。白鹿原经辛亥革命、农民运动、国共分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变革后,白嘉轩所不遗余力维持的群体规范被打破,白鹿原内部势力也开始出现分化,经社会变动,白灵、田小娥、朱先生、鹿兆海等人死去,鹿子霖变得疯癫,白嘉轩也落下残疾。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是小人物被时代的车轮碾压留下的痕迹,它意味着白鹿原中坚力量的垮塌,也暗示着白鹿原这个旧时代余灰的最后的终结,生命的崩逝,奏响的不仅是白鹿原的挽歌,更是时代的挽歌。当新旧制度青黄不接,新的政治秩序尚未建立,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小人物的悲哀也会被无限放大。在旧社会的裹挟下,又有谁能够在时代的灾难中独善其身呢?而平民百姓的落难,又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哀呢?《白鹿原》一书最终以解放战争的胜利作结,意味着消逝的不仅是白鹿原,更是这个破败的旧社会,表明新的秩序将被建立,而光明终将到来。

总而言之,《白鹿原》作为中国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是在当时的时代政治背景下掀起的“反思”思潮的应景之作。其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深刻反映以及对人性黑暗面的充分描摹与鞭挞,都予人以深刻印象。而镶嵌于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成为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其中反映出的小人物的悲哀,更引发着人们的思考与启迪。正是书中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铸就了这部经典的史诗,使小说的深刻性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白鹿原》读书报告[此文共192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